20位手工造纸传承人齐聚合肥
11月21日,位手第六届中国手工造纸传承与发展研修班在中国科大举行开班仪式,工造20名来自12个省市的纸传手工造纸传承人相聚一堂。在为期一个月的承人研修期间,彼此交流古法造纸技艺,齐聚探索手工造纸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合肥
46代手工造纸人寻求突破
今年58岁的位手李志军来自湖南省隆回县滩头镇,他是工造滩头手工造纸技艺的国家级非遗传承人。李志军继承了家族数百年的纸传土纸生产技艺,从事手工造土纸30多年,承人是齐聚滩头古纸第46代传人。
“没有我们用传统方法生产出的合肥土纸,就没有大名鼎鼎的位手滩头年画。”李志军告诉记者,工造滩头手工造纸、纸传滩头年画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与机械造纸不同,传统手工造纸有着非常繁琐的工序。李志军说,滩头手工造纸始于隋朝,选材为滩头本地土生土长的楠竹,从选材到造出一张张轻盈、光亮细滑的土纸,经过选料、破料、扎料下凼、洗料等17道精细讲究的工序,历经90至100天的时间。
“手工造纸不仅工序多,而且每个环节要求细致,不然就会影响到纸张的品质。”李志军说,由于这行辛苦又不挣钱,许多年轻人不愿意干,手工造纸也面临着传承难题。
“这次我来参加研修班,就是走出乡镇,与全国各地的传统手工造纸人交流。”李志军说,在当前形势下,传统手工造纸需要创新,主动适应市场发展,赢得生存的空间。
让“藏于”深山的古法造纸人走出来
“手工纸是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失传对民族是一种文化的缺失。”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手工纸研究所所长汤书昆教授说,“由于手工造纸对原材料要求很高,需要好水、好料,许多造纸人往往居住在交通较为闭塞的地方,甚至是深山之中。”汤书昆说,虽然如今机械造纸广泛运用,但传统手法造出的纸张品质是机械造纸无法替代的,尤其在书画、古籍修复等方面意义重大。
“举办此次研修班就是想让造纸人能走出来,在交流中互相提高和创新,让更多有需要的对象了解不同的造纸技艺。”汤书昆说。
记者了解到,本次研修班有学员20人,覆盖北京、浙江等12省市,代表了宣纸制作技艺、富阳竹纸制作技艺等12个人类非遗与国家级手工造纸非遗技艺项目。
为手工纸传承与发展开阔新空间
本次研修班由文化和旅游部、教育部、人社部主办,安徽省文化厅、中国科大承办。研修班学习时间为11月20日-12月19日,学员们将在科大住校学习30天。
在这一个月的时间内,这些手工造纸人将学习什么内容呢?记者了解到,学习方式以课堂讲授、交流、工作坊体验、实验室检测分析、创意交流与设计为主,辅以现场游学、考察实践。其间,一批分别来自国家图书馆、中国艺术研究院、台湾林业科学研究所、台湾台北故宫博物院等单位的研修领域代表性专家,将与学员分享多元化的知识和经验。
合肥晚报ZAKER合肥记者蒋瑜香
(责任编辑:{typename type="name"/})